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深度推進、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已成為事關農業根基、社會高度關注的緊要問題。另一方面,“大國小農”仍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基本國情,如何把小農戶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進而提升農產品競爭力,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
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成為一條重要的解決之道。
早在2017年,原農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就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打造成為戰略性產業。大力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推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帶動更多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指出,“要加快培育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一家一戶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p>
前不久,中辦、國辦又印發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通過的《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指出要健全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推進面向小農戶的產銷服務。
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農業全面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何為農業生產性服務?即貫穿農業生產作業鏈條,直接完成或協助完成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作業的社會化服務。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是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服務,讓農民省錢、省心、省力氣的產業。
可以說,最早的“麥客”提供的代收割服務,就是一種農業生產性服務的雛形。時至今日,農業生產性服務已慢慢擴展延伸到農業市場信息服務、農機作業服務、農資供應服務、生產托管服務、綠色生產技術服務、農產品營銷服務、農產品初加工服務等,內涵日漸豐富,形式更為多樣。
“中國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決定了從事傳統種養業的小農戶存在的長期性?!鞭r業農村部合作經濟指導司司長張天佐認為,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幫助小農戶節本增效,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合算的事情,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既是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有效路徑,同時也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振興鄉村的大產業。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正成為第三次具有全局意義的農業現代化動能來源,是新時代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和巨大潛力所在?!鞭r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巡視員冀名峰分析指出,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不論是小農戶還是新型經營主體都面臨一些困難,解決這些困難,要靠發展社會化服務,特別是農業生產性服務,這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必走之路。
數據顯示,近年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各類服務組織蓬勃興起,數量超過115萬個。2017年,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產中環節開展生產托管的面積達到2.3億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2.2%,服務農戶3600多萬戶。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全程生產服務,每年每畝實現節本增收485.3元,農戶戶均增收節支2900多元,充分顯現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幫助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方面的潛力和作用。
各地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有助于解決農戶不愿種地、種不好地的問題,還可以實現農業規?;?、標準化、綠色化種植,幫助農民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投入成本少了,農藥肥料減了,自然效益更高、更有競爭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業內專家預估,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的加快推進,對農業生產性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將是未來最有潛力的一個大產業。近年來,相關政策也給予有力扶持,僅2017-2018年,我國直接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財政補助累計已達70億元。今后一個時期,將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黃金期,預計市場交易規模將達萬億元以上。
各類服務組織百花齊放幫農民做辦不了、辦不好的事
有巨大需求的自然催生、有轉型升級的順勢而為、亦有提早布局的前瞻預見,近年來,公益性的和經營性的各類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相繼萌發興起,在不同領域試水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服務模式。
與此同時,許多企業也紛紛進入農業服務這一“風口”。他們的前身或是農資企業,或是農機合作社,又或是有著“三農”情懷的互聯網公司,他們不斷創新服務方式,使農業生產性服務呈現百花齊放之勢。
種玉米還能賺錢嗎?吉林省雙遼市臥虎鎮農民李繼光心里沒底。令他沒想到的是,困擾多年的銷售問題,輕松地被中化MAP解決了。去年玉米成熟后,幾輛玉米籽粒收獲機直接開到他家地頭,這邊機收完成,那邊收購完成,30多萬斤玉米,每斤收購價比市場價高出2分錢,再也不用擔心壞天氣了。
這源于中化MAP在產后環節的銷售服務。中糧、中儲糧、五糧液……經過中化MAP的統一種植管理,通過農超對接、農社對接、電子商務、訂單生產,農民地里的優質糧食都流入了企業的倉庫里,流到了國人的餐桌上。為了減輕天氣的不良影響,中化還與金融機構合作,采用“保險+期貨”的形式,在黑龍江等地試點推廣“種植收益險”,減少農民的種植風險。
中農普惠金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從農業大數據入手,融合物聯網、云計算技術開發出一套精細化種植管理信息化系統。這套系統讓“會種地”的人“慧種地”,通過將種植生產過程數據化,更好地輔助生產者對種植決策進行優化、精準投入、提升效率。目前,該系統已在馬鈴薯、柑橘、西藍花等多種經濟作物上應用,覆蓋面積達850多萬畝,成為規?;r業經營主體省錢省力的智能好幫手。
我們再將視線轉向山東高密,咸家工業區唐家村的唐中學,如今要給40畝地的小麥播種,不到半天就能完成,這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為他服務的,是高密宏基農機合作社,還有村合作社的有力保障。
在當地,村合作社、高密宏基農機合作社和農民,形成了三方利益共同體。村合作社將全村土地集中,由宏基農機合作社承包托管,向村集體支付每畝40-50元的費用,不僅村集體有了一定收入,整建制托管、成方連片種植也能有效整合地邊地沿,每百畝土地可以提升3%的種植空間。農機合作社從種到收“一條龍”規?;鳂I每畝能減少200多元的種植成本,還能獲取農民服務費和農資供應收益。這樣,村合作社采用“保底+分紅”的全托管模式,把農民從耕地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安心外出打工,增加工資性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的服務費統一交到區管委會,托管服務通過村級驗收合格以后,再把服務費撥付到宏基農機合作社。這樣的監督考核機制能保證服務質量,使得托管模式健康發展。截至去年底,咸家工業區24個村共3.2萬畝農田實現了大田托管,小而靈活的基層合作社發揮出了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的功能,帶動基層小農戶走向共贏的現代農業。
挑戰和機遇并存要整合力量解決關鍵問題
未來可期,大有可為!我國生產性服務業正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剛剛過去的2018年,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農業服務元年。但不容回避的是,與發展機遇并存的還有嚴峻挑戰。
由于我國生產性服務業還處于發展初期,服務組織規模小、難盈利、服務能力不強、缺乏標準和監管等問題仍很突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要實現大踏步發展,還需要整合多方的力量,集中行業的智慧。
不難預見的是,中國農業正進入服務驅動時代,生產性服務業將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新引擎。